全战三国借号
2020-12-31 11:30:15 · 浏览次数:0 来源:U租号网
《回到三国》结局问题
回到三国最后结局:司马信如愿回到现代。
大结局剧情:
司马信醒来,发现自己处身香港,非常开心,但他不见桑柔,到处找她,不久又晕倒。他再次醒来时,眼前出现的是他的父母弟妹,一家人不禁相拥而哭。司马信从书籍、互联网等途径寻找桑柔的资料,却甚麼都找不到。
司马信见曹大威博士,问曹博士他能否再次回到三国,曹博士谓若再遇五百年一次的超级台风,加上特定环境,时光隧道再开是有可能的,但机会极低。司马信向妹妹讲述他与桑柔的故事,後悔自己没有珍惜桑柔及向她说喜欢她。
司马信的做人态度完全改变,不但努力替父打理茶餐厅,还把港男十八式的内容改为积极正面的新港男十八式。他看到刮台风的消息,便走到龙鼓滩,希望再遇蓝光返回三国。十五年后,司马信已成为一上市公司主席,他在集团旗下的快餐店推行港男十八式急口令送大礼游戏大受欢迎。
司马信闲来经常留意天气情况,冀望有一天时光隧道再开。司马信在互联网看到有人上载九天玄女的片段,发觉片段内的古代人像桑柔,便到现场找她,却只揭穿一个骗局,他控制不了失望的情绪,当众哭了出来。司马信回到现代已经三十年。
被证实患上心脏病,但他仍爱吃腿治、看桑柔的画像及留意天文现象。五百年一遇的台风鲸鱼袭港,天文台挂起十号风球,司马信立即上山,他果然看见蓝光,他正向蓝光跑去时,突然心脏病发剧痛起来。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司马信 演员 马国明
典型MK仔,做人无目标、无方向、无承担。做事得过且过,经常半途而废。为人肤浅无深度,对人对事经常信口开河。
本为茶餐厅太子爷,因与父亲关系不佳,加上嫌弃茶餐厅工作辛苦,拒绝继续工作。与父母关系疏离。钟情打机,崇拜诸葛亮,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穿越到了三国。
《回到三国》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科幻穿越古装电视剧,此剧为2011年无线节目巡礼剧集之一以及第十五届香港国际影视展被无线电视推介的六部重头剧集之一。由林峯、马国明、杨怡领衔主演,刘家豪监制,刘枝华、黄育德编剧。
该剧用充满古今对比矛盾的妙趣,讲述一个平凡的80后青年,因缘际会下回到风云变色的三国时代,结识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等英雄人物,参与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事的故事。该剧2012年7月9日首播。
《回到三国》剧情介绍:
两个相隔二千年的人,一个现代MK仔,一个古代名军师,因为一次时空穿梭,交结於叁国时代;二人由相识相知再相惜,斗智斗力又斗气,与叁国群雄缔造一幕幕耳熟能详的叁国历史,建立一段超越时空、跨越界限的深厚友情,更编写出一个奇幻历险、洗涤心灵的故事。
司马信( 马国明饰)为人吊儿郞当,更非常沉迷三国onlinegame。由於诸葛亮使他在叁国online游戏界享负盛名,因此司马信一直视他为偶像。因为被诬陷藏毒,司马信被警方追捕至龙鼓滩。适逢一个五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鲨鱼正逐渐迫近香港,黄道十二宫快要连成一线。
司马信狼狈之下误岔错脚,就此跌入时光隧道。时光隧道的另一边,正是司马信日夜沉迷作战的三国时代,他更误打误撞来到诸葛亮( 林峯饰)隐居的卧龙村!遇上活生生的偶像,司马信兴奋万分,忆起自己与诸葛亮在网络上出生入死、上阵杀敌,绝对是男人的浪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到三国
续集希望很小,因为监制已经跳槽了,就算拍,风格也会变了。。
对于结局,本来是个喜剧,却因为结局令人伤感。本来云信的死让我很惋惜了,但偏偏还安排桑柔过来,加重气氛。所以我觉得拍续集不必了,只希望把结局改一下呀。。。。
而且如果按照LZ的想法,TVB以桑柔来到香港继续拍续集,那就不能叫回到三国了,要另外取名了。
纯个人观点。。
这部影视剧的结局是司马信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自己心愿得偿 ,有关的介绍如下:
一、简介这部影视剧;
《回到三国》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科幻穿越古装电视剧,此剧为2011年无线节目巡礼剧集之一以及第十五届香港国际影视展被无线电视推介的六部重头剧集之一。由林峯、马国明、杨怡领衔主演,刘家豪监制,刘枝华、黄育德编剧。
该剧用充满古今对比矛盾的妙趣,讲述一个平凡的80后青年,因缘际会下回到风云变色的三国时代,结识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等英雄人物,参与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事的故事。以最高收视42点成为2012年TVB电视剧全年最高收视冠军剧集。
二、有关结局的详解:
1、故事结局简述:
司马信的现代小聪明竟能与诸葛亮的大智慧匹敌,面对好几次难题,他更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当司马信眼见偶像能力被受质疑,又心有戚戚然。
不过,诸葛亮又岂是池中物?经过「博望坡初用兵」后,诸葛亮大显神通,为刘备军带来前所未有的胜利,使司马信对偶像的崇拜有增无减。
不久,司马信发明「腿治」解决军粮问题,令诸葛亮对他另眼相看,司马信得到偶像的赏识,得尝所愿。
2、有关最后一集剧情的解释如下:
第25集 司马信如愿回到现代
孙权等看见曹操的船以铁链及木板连接,心里暗喜。风云突变,刮起大风,诸葛亮从未见过这种天象。司马信看见眼前景象,与他当日被卷入时光隧道时相似,感到兴奋,相信回家有望。但周瑜对骤变的风云却甚为担心。 司马信说此天象是鬼哭神号,曹操因不熟水性的士兵在连环船上再无晕船浪,个个精神抖擞,把之视为吉兆,并嚷着歼灭东吴,席卷江夏的口号。假意投靠的黄盖在载满火油的船上,把船驶向曹操,并等候周瑜的指示把船点火撞向曹船。 孔明起坛 借用东风 但大风突然停止,东吴无法用火攻,即使放火,曹船不会有大损失,东吴军反会大败,孙权即令人请诸葛亮来,并严斥周瑜。孙权把计画告知诸葛亮,请诸葛亮献策,周瑜眼见东吴军即将败阵,愿意以死谢罪。孙权举剑欲杀周瑜,诸葛亮阻止。诸葛亮想起西域典籍中记载的天文异象,相信东风会再起,便向孙权表示自己愿意损寿,起坛借东风。 东风果然再起,孙权称赞诸葛亮是今次战事的真英雄。黄盖把燃点了火油的船冲向曹操,火烧连环船。曹军溃不成军,孙权下令乘胜追击。刘备亦下令挥军渡江,追杀曹操。 再见家人 相拥而哭 曹操逃亡,更用韩良身体挡箭。司马信到处找桑柔,虽然找到,却与曹操撞个正着,曹操誓要杀司马信,危急关头,范根放箭救了司马信。司马信看见蓝光再现,对桑柔表示走进蓝光便可「回乡」,并拉着桑柔走进去,可是桑柔的手握不稳,她在地上目睹司马信在强光中消失。 司马信醒来,发现自己处身香港,非常开心,但他不见桑柔,到处找她,不久又晕倒。他再次醒来时,眼前出现的是他的父母弟妹,一家人不禁相拥而哭。 再回三国 机会极低 司马信从书籍、互联网等途径寻找桑柔的资料,却甚麼都找不到。司马信见曹大威博士,问曹博士他能否再次回到三国,曹博士谓若再遇五百年一次的超级台风,加上特定环境,时光隧道再开是有可能的,但机会极低。 司马信向妹妹讲述他与桑柔的故事,后悔自己没有珍惜桑柔及向她说喜欢她。司马信的做人态度完全改变,不但努力替父打理茶餐厅,还把港男十八式的内容改为积极正面的新港男十八式。他看到刮台风的消息,便走到龙鼓滩,希望再遇蓝光返回三国。 未见桑柔 当众痛哭 十五年后,司马信已成为一上市公司主席,他在集团旗下的快餐店推行港男十八式急口令送大礼游戏大受欢迎,司马信闲来经常留意天气情况,冀望有一天时光隧道再开。 司马信在互联网看到有人上载九天玄女的片段,发觉片段内的古代人像桑柔,便到现场找她,却只揭穿一个骗局,他控制不了失望的情绪,当众哭了出来。 蓝光再现 心脏病发 司马信回到现代已经三十年,被证实患上心脏病,但他仍爱吃腿治、看桑柔的画像及留意天文现象。五百年一遇的台风鲸鱼袭港,天文台挂起十号风球,司马信立即上山,他果然看见蓝光,他正向蓝光跑去时,突然心脏病发剧痛起来。
同感,因为我也喜欢这部电视据.桑了到这世界也会很惨的.我觉的还有据情就好了.
桑柔来了这世界,看到司马信死了.之后叫救命.然后有人报了案.送去医院救理不成功.之后在医院里,人人看到.一个古装女子,在这世界里.以为是拍戏的.之后..给曹博士的儿子在医院里看到了桑柔,拼带他去了司马信的公司.司马信的妹妹.把这些年他的哥哥,司马信的事.告诉了他.桑柔很伤心,但他.接了司马信的公司.而且这公司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桑柔也撑了下来.故事,是讲桑柔学会了现代人的事.之后曹博士告诉桑柔时空穿梭的事.桑柔决定要再试一次希望时空方面的事.
结局二个,
回到了.三国里司马信还在三国时代的空间里.桑柔告诉了他去过未来.司马信,相信了.但是当时的司马信还没有真的喜欢桑柔.当桑柔为了保护司马信,记的有一次是云信在吴国里中了箭掉下山的.但局情变了.桑柔为了救他.变的他中了箭.差点掉下去.给司马信捉住了他.但是故事还是一样,司马信还是一样和那个坏蛋的士兵一样掉了下去....之后也差不多.范根一样救了云信.云信.之后真的喜欢了他.然后,云信决定不离开.把一些黄金埋在一个山洞里.发了最后一条短信,给他的妹妹,他妹妹得了黄金,还有一幅画.里面就是云信和桑柔.
第二个,就是回到的不是三国.是云信,没死的时候.他等了15年,桑柔穿梭到了另一个城市.他想尽办法去香港,他没身证的...最后在那个结局就是一身现在的衣服.他很脏,去到了茶餐厅找到了云信.然后两人在餐厅里抱着来哭.就结局了.
可能打的句子不好.但明白意思就好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续集是不可能的
1,司马云信己死 难道叫桑柔喜欢其他人这大家无法接受
2,就算当司马云信没死云信已经好几十岁 那两人一起 是幸福 无需要继续
3,桑柔回归现代 云信已经几十岁 在三国的桑柔应己死
A,样子没变化
B,三国战乱 几十年 弱女子
C,流下眼泪 但是非常淡定 感觉就像一直注视着云信几十年发生一切感觉
一个解释 桑柔己死 云信己死 只有这样爱情才变得不再有距离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
分析如下
1,司马懿
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2,郭嘉
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
3,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4,贾诩
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5,田丰
袁绍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
6,诸葛亮
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7,陆逊
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着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孙权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孙权不听,忧愤而死。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三国志,中期曹操几乎言听计从。
荀彧,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9,庞统
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15]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关羽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民问名声尤大,小说中的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其髯长二尺,故人称之为“美髯公”。小说第l回中写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又加上“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从而构成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整体形象。
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苟或、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实就像胡适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乡土观念。
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渚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1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当之无愧的NO1。
2 司马懿:和诸葛亮抗恨多年,又智夺大权,为西晋建立和统一三国开创了基业。
3.贾栩:就谋士地位来说,可为第一。
4.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极其多智。
5.庞统:老诸和其并称 卧龙 凤雏,自然不俗。
6.陆逊:可谓东吴第一高人,吕蒙死后中流砥柱。
7.徐庶:老诸的朋友,可西屈事曹操,不得其志。
8. 程昱:此人虽然名气不大,可智略不低。
9. 荀 彧:曹操重要谋士,多智。
10.周瑜:东吴名将,可惜碰上老诸。
11. 姜维:诸的接班人,奈何独木难支。
12.邓艾:姜的有力对手,可叹功成身死。
13.田丰: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然不为袁重用。
14.鲁肃:大智若愚,周瑜之后东吴砥柱。
15.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
16.钟会:和邓并为北方的才俊,可怜贪心不足。
17.马良:有才智,比其弟强多了。
18.诸葛恪:可谓神童,然聪明显于外,被灭全家。
19.杨修:机智,但耍小聪明,终被玩死。
20.陈宫:多谋之士,然未得明主。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的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成书过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1诸葛亮。2司马懿。3郭嘉。4贾诩。5庞统。6周瑜。7荀彧。8荀攸。9陆逊。10陈宫。11沮授。12田丰。13法正。14徐庶。15李儒。16陈登。17程昱。18鲁肃。19吕蒙。20二张做守门员。
后期三小只不算谋士,就这20个算顶级谋士了吧,要排前十肯定一般也就前15个选,其中前三名和第十名厮杀最激烈。后5个虽然也很牛但是一般不会被选为前十名。
另外张松,杨修,郭图、审配、许攸等都各有重大缺陷,要更次一级。
如果要做军师打起来的话,诸葛虽然第一,但打不过司马懿,庞统,贾诩,李儒,荀攸,法正,陈宫。要发展的话,诸葛荀彧鲁肃二张吊打其他人。要亲自带兵的话,在周瑜程昱陆逊吕蒙面前都是弟弟。要说生冷不忌啥都能干那就是沮授田丰徐庶陈登了。郭嘉这人真奇怪,先知的就跟穿越者似的。
诸葛亮郭嘉大局观最强,司马懿李儒贾诩最毒,荀彧二张陈登鲁肃是内政后勤大才,庞统周瑜荀攸法正鬼点子最多,陈宫陆逊吕蒙最有韧性特别抗压,沮授田丰徐庶程昱最综合。
超级谋士5个:1.诸葛亮2.司马懿3.郭嘉4.贾诩5.庞统
特级谋士6个:6.周瑜7.徐庶8.陆逊9.荀彧10.法正11.鲁肃
高级谋士6个:12.吕蒙13.程昱13.姜维14.钟会15.邓艾16.陈宫
中级谋士4个:17.审配18.李懦19.荀攸20.田丰
低级谋士5个:21.沮授22.杨修23.马良24.诸葛谨25.张绍
答:1.郭嘉
郭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
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
1:百步穿杨(黄忠)2:百战百胜(曹操)3:负薪救火(诸葛亮)4:七擒七纵(孟获)5:乐不思蜀(刘禅)6:大获全胜(刘备)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8:不计其数(曹操)9:不识时务(鲁肃)10:肺腑之言(貂禅)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12:三顾茅庐(刘备)13:顿开茅塞(孙权)14:捶胸顿足(刘备)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达)17:寡不敌众(周瑜)
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负薪救火(诸葛亮4:七擒七纵(孟获)5:乐不思蜀(刘禅)6:大获全胜(刘备)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8:不计其数(曹操)9:不识时务(鲁肃)10:肺腑之言(貂禅)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12:三顾茅庐(刘备)13:顿开茅塞(孙权)14:捶胸顿足(刘备)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达)17:寡不敌众(周瑜)18:诡计多端(姜维)19:鹤发童颜(李意)20:虎入羊群(张飞)22:初出茅庐(诸葛亮 )23:草船借箭(诸葛亮)24:望梅止渴(曹操)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鱼得水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全文
76
热心网友 2018-02-10
1:百步穿杨(黄忠)
2:百战百胜(曹操)
3:负薪救火(诸葛亮)
4:七擒七纵(孟获)
5:乐不思蜀(刘禅)
6:大获全胜(刘备)
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
8:不计其数(曹操)
9:不识时务(鲁肃)
10:肺腑之言(貂禅)
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
12:三顾茅庐(刘备)
13:顿开茅塞(孙权)
14:捶胸顿足(刘备)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达)
17:寡不敌众(周瑜)
18:诡计多端(姜维)
19:鹤发童颜(李意)
20:虎入羊群(张飞)
22:初出茅庐(诸葛亮 )
23:草船借箭(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木牛流马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辕门射戟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无人之境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1:百步穿杨(黄忠)
2:百战百胜(曹操)
3:负薪救火(诸葛亮)
4:七擒七纵(孟获)
5:乐不思蜀(刘禅)
6:大获全胜(刘备)
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
8:不计其数(曹操)
9:不识时务(鲁肃)
10:肺腑之言(貂禅)
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
12:三顾茅庐(刘备)
13:顿开茅塞(孙权)
14:捶胸顿足(刘备)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达)
17:寡不敌众(周瑜)
18:诡计多端(姜维)
19:鹤发童颜(李意)
20:虎入羊群(张飞)
22:初出茅庐(诸葛亮 )
23:草船借箭(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木牛流马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辕门射戟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无人之境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1:百步穿杨(黄忠)
2:百战百胜(曹操)
3:负薪救火(诸葛亮)
4:七擒七纵(孟获)
5:乐不思蜀(刘禅)
6:大获全胜(刘备)
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操)
8:不计其数(曹操)
9:不识时务(鲁肃)
10:肺腑之言(貂禅)
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
12:三顾茅庐(刘备)
13:顿开茅塞(孙权)
14:捶胸顿足(刘备)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达)
17:寡不敌众(周瑜)
18:诡计多端(姜维)
19:鹤发童颜(李意)
20:虎入羊群(张飞)
22:初出茅庐(诸葛亮 )
23:草船借箭(诸葛亮)
24: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木牛流马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辕门射戟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无人之境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